2023年7月22日上午,第二届上海一妇婴产科高峰论坛暨妊娠期循环及代谢疾病专题研讨会及产科内分泌相关疾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在一妇婴东院顺利开幕。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王育、副院长应豪进行了开幕致辞,上海市第一妇婴大产科主任花晓琳主持了开幕式。
王育院长指出,在保障女性全周期生殖健康的发展目标下,对疾病的综合诊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一妇婴产科享有较高声誉,但在当今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下,产科仍面临转型和提升的挑战。产科医生需要关注妇产科范围外的成人内分泌和心血管疾病,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并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实际诊疗中。王院长希望各位专家同仁能继续支持一妇婴产科的发展,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应豪院长指出,目前生育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大于35岁以上的高龄妊娠比例升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应当推进诊疗的精细化,使传统产科向专病诊疗转型发展。本论坛聚焦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希望能够通过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高专病的诊疗和研究水平,助力产科发展。
段涛教授就“子痫前期的命名/分类/诊断标准的变迁”进行详细阐述。段涛教授指出,子痫前期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段教授通过列举从第一版至第九版妇产科学教科书对子痫前期的命名,回顾了子痫前期从最初的“妊娠中毒症”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再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变化过程。在最新的教科书版本中,不再将子痫前期分为“轻度”和“重度”,而将其描述为“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以提高产科医生对子痫前期这一疾病的重视程度。段教授还强调,年轻医生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疾病命名变迁的回顾,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林羿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绒毛外滋养细胞(EVT)和妊娠相关疾病方向上的研究进展。妊娠早期,绒毛外滋养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将参与子宫螺旋动脉的血管重塑,而EVT功能异常也是子痫前期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林羿教授团队聚焦于调控EVT增殖和迁移的上游机制研究,同时关注滋养层干细胞(ESC)的改变对EVT分化及功能的影响。安博体育此外,林羿教授还分享了开展基础研究及申请科研基金的心得体会,建议年轻医生从细胞表型、细胞间通讯、相关调控分子安博体育、信号转导等多角度出发,更全面地进行课题设计。
陈敦金教授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回答了“子痫前期的筛查是否值得做”的问题。陈教授指出,对于子痫前期的筛查,应同时考虑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当结合高危因素、平均动脉压、子宫动脉血流及胎盘生长因子等联合筛查时,对于子痫前期的筛查率可达90%;而对于高危患者,可通过早期给予阿司匹林的方式有效预防。子痫前期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明显节省了医疗开支。因此,陈教授呼吁在中国人群中尽快建立标准化的子痫前期筛查及诊疗体系,实现子痫前期筛查的均质化,从而形成“筛-防-诊-治-康”的体系,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
马珺教授从心内科的角度,指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对母体的远期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妊娠期防治和管理尤为关键。马教授回顾了成人高血压诊断分级的演变过程,在新版高血压管理指南中,诊断关口前移至130/80mmHg,使得“早诊断母婴、早干预”的理念贯穿始终。而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管理,近期研究也证实,妊娠期严格的血压控制不会影响胎盘灌注,并可明显减少母胎不良结局的发生。因此,马教授建议,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当进行动态评估、序贯诊断和全程管理,并提供个性化的评估和诊疗方案,最大程度保障母婴的近、远期安全。
赵爱民教授的授课主题为“妊娠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规范”。赵教授重点介绍了妊娠期血栓的高危因素、发生机制及诊疗关键。赵教授指出,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易栓症是妊娠期血栓发生的两大危险因素,应重点防治。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赵教授团队发现,aPS/PT IgM抗体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临床筛查APS的新型指标;在易栓症方面,赵教授也强调,应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早期筛查,其中,APTT、PT等指标的筛查率较低,而D-D则较为敏感,安博体育应着重关注。赵教授提出,有必要针对D-D、Fg、FDP等指标建立不同孕周的正常范围。对于易栓症的治疗,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规范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花晓琳教授详细介绍了子痫前期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花教授指出,子痫前期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近期影响包括围产期心肌病、急性左心衰等,而远期影响包括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此外,子痫前期患者在远期发生肾脏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而根据“多哈”理论,子痫前期患者的子代也更易出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生长发育及激素水平的异常。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子痫前期患者的女性后代在怀孕时罹患子痫前期的风险显著升高,而男性后代的配偶在妊娠时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也中度增加。
孙路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双胎子痫前期的检测及预防“的专题报告。专题中孙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双胎与子痫前期的关联,安博体育她表示近年来双胎妊娠率上升了70%,而与单胎相比,双胎子痫前期发病时间更早,进展更快,重度子痫风险更高,对母胎的危害更大。同时,孙教授强调,对于双胎子痫前期高危人群,无需等待筛查结果,可以直接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并建议临床医生对双胎子痫前期的病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婴安全。
何征宇教授从重症医学的视角,针对“妊娠期重度高血压的急症处理”进行了讲授。何教授指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严重影响母婴健康的系列疾病,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尤其是子痫和重度子痫前期,与新生儿从出生到成年的死亡率增加有关。因此,提高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注度很有必要。安博体育此外,何教授也为我们介绍了国内外妊娠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并详细比较了不同药物的使用特点,丰富了临床医生的药物使用经验。
程杰军教授就影像学与妊娠期循环及代谢疾病的热点,结合“MRI在胎盘功能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程教授的介绍分为胎盘功能概述、MRI胎盘检测的安全性、MRI胎盘功能检测方法及应用和病例分享四部分,细致地为我们分析了MRI在胎盘成像中优缺点以及正常胎盘和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的影像的不同点。他认为MRI在产科临床、尤其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慢性高血压合并孕期个性化管理”不仅是孕产妇关注的热点,也是临床医生诊治的重点,仁济医院的张羽教授从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的诊断、孕前及早孕期评估、降压原则、降压方案、分娩管理、子痫前期预防及哺乳期降压药的选择等多方面展开了详细介绍。张教授指出,动态血压监测对隐匿性高血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妊娠20周前出现高血压并不一定意味着慢性高血压,20周的诊断标准不应教条地使用,而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蒋荣珍教授就“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蒋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迁及调整依据。蒋教授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患者应适当运动,健康饮食,做好情绪管理,保证足够的睡眠。最后,蒋教授呈现了几个典型的临床病例,给年轻医生带来很大的启发。
李珍教授为我们详细分享了“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疾病风险预测研究进展与案例”。李教授提出,疾病风险模型可根据临床用途分为预测模型和预后模型。李教授着重介绍了预测模型的构建。她提出,模型建立过程包含临床问题的确立、数据集的处理、模型构建与变量筛选,模型验证及评估等多个过程。李教授着重强调,在使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变量的过程中,应考虑既往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而在模型评估过程中,可利用交叉验证、bootstrapping和外部验证等多种方法,增强模型的可信度母婴。
郭旭东教授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异质性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郭教授首先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特征和相关鉴定指标。MSCs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和旁分泌功能,因而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出较大潜能。郭教授重点指出,MSCs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不同器官来源、同一器官不同供体来源的MSCs,其分泌功能均存在明显差异;郭教授团队利用MSCs的异质性,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识别出能分泌较高促血管生长因子的MSCs细胞群,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心梗的小鼠模型中。此外,郭教授也指出,MSCs在子痫前期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价值,但目前仍有待更多研究的证实。
漆洪波教授就“子痫前期的7个困惑问题”展开了精彩的阐述。漆教授对子痫前期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回顾了50~90年代的子痫前期诊断标准。漆教授指出,当前对于不同终末器官受损时是否应采用硫酸镁预防子痫的观点缺乏有力证据支持。此外,他还提到了终末器官受损的严重程度、控制或治疗器官受损的效果以及胎儿的孕周等因素都是动态变化的连续变量,因此在终止妊娠孕周的二元划分上应做出改变。另外,他还提醒大家不可忽视与肾小球损伤相关的蛋白尿问题。最后,漆教授强调目前妊娠高血压治疗方法有限,各个指南中对相关指标的建议存在模糊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彭静医生进行了一例重度子痫前期的病例汇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蒋荣珍教授进行了点评。蒋教授指出,该病例处理较为成功,体现了对子痫前期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预防和全程监护的重要意义。此外,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机方面,仍有待更多临床研究的证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